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祝融号”巡视雷达揭秘火星乌托邦平原浅表结

来源:雷达与对抗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这些水是如何消失的呢?详细的火星地下结构和物性信息是研究火星地质及其宜居环境演化的关键依据,是火星探测的重要内容。“祝融号”火星车携带了六大科学载荷,其中,次表层

这些水是如何消失的呢?详细的火星地下结构和物性信息是研究火星地质及其宜居环境演化的关键依据,是火星探测的重要内容。“祝融号”火星车携带了六大科学载荷,其中,次表层探测雷达能够对巡视区地下浅层结构进行精细成像,深化人们对乌托邦平原演化、地下水或冰分布等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

低频雷达成像结果显示,0-80米深度范围内反射信号强度稳定,介质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3-7),“这些特征不支持巡视路径下方含有富水层的可能,因为如果存在液态水,介电常数至少要达到15”。陈凌说,另一方面,如果存在液态水,雷达信号衰减比较强,很难在七八十米的深度探测到强反射。

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金海介绍,航天科学探测仪器必须符合火箭运载对质量、体积和功耗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但又必须满足探测精度需求。因此,需要在地面充分分析仪器的噪声特性,开展详尽的地面实验; 与此同时,须有针对性地研发信号处理新方法,从而将有效信号识别并分离出来。研究团队根据嫦娥三号和四号任务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针对火星环境的特殊性,建立了可靠的数据处理和成像流程,成功将地下深部微弱信号分离出来。

陈凌说,多层结构反映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演化过程。“以前的研究认为,火星从古到今是从湿变干的,我们的研究发现,火星并不是简单地向着干旱的气候环境改变。在其晚期整体干旱的背景下,可能还会有短时与水活动相关的过程,使火星表面经历多期次改造。”

她同时透露,目前团队已经获得了11批雷达数据,正在处理中。目前“祝融号”火星车遇强烈沙尘天气,进入休眠模式,休眠结束后,火星车还会继续往南行进,届时将得到更多的数据。

此次,科研人员对前113个火星日、探测长度达1171米的“祝融号”火星车低频雷达数据展开了分析。“然而原始低频雷达数据总共有2945道,肉眼可见的信号都是噪声,需要仔细分析。”陈凌说,为了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分析,去年科研人员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商讨解决思路,最终确定了雷达数据的解译步骤,包括去背景、去噪、偏移、数值模拟验证等,共有13步之多。

2021年5月,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着陆,开启巡视探测工作。乌托邦平原是火星最大的撞击盆地,曾经可能是一个古海洋,预示着火星早期可能存在过宜居环境。

据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凌介绍,“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次表层探测雷达实施了世界上首次在火星乌托邦平原的巡视器雷达探测。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地外天体上共开展了四次巡视雷达探测。其中,我国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分别实现了对月球正面和背面浅表结构的精细探测。美国“毅力号”和我国“祝融号”火星车于2021年先后开启了火星巡视雷达探测。“毅力号”的探测区域为杰泽罗撞击坑边缘,其实际最大探测深度为15米。“祝融号”火星车探测区域为乌托邦平原南部,雷达频带较宽,其实际最大探测深度达80米。

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发布的“天问一号”科学探测数据,为开展火星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保障。去年9月至11月,科研人员获得了四批火星车雷达数据。陈凌说,其中低频雷达通道的数据探测深度达100米左右,分辨率是米级。高频雷达探测深度约为10米,分辨率是厘米级。

陈凌说,目前火星车上的雷达探测深度有限,还不能探测到80米之下的地层,期待“天问一号”轨道雷达探测数据发布后,可以对更深部的结构进行研究。“我们也希望国家将来能在火星上布设火震仪,通过天然的火震观测研究从浅到深的地下结构。”

稿源:新京报

这里的地质如何演化?现今具有怎样的地下结构?新京报记者今天(9月26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火星研究团队获悉,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着陆区火星表面数米厚的风化层下存在两套向上变细的沉积层序,提供了火星可能长期存在水活动的观测证据。当前,该区域火星表面以下0-80米未发现液态水存在的证据,但不排除存在盐冰的可能。相关研究结果于北京时间9月26日晚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


“80米以下雷达信号很弱,表示雷达可能到达探测深度极限。”陈凌说,通过数据分析,科研人员获得了浅表80米之上的高精度结构分层图像和地层物性信息,发现该区域数米厚的火壤层之下存在两套沉积层序。

文章来源:《雷达与对抗》 网址: http://www.ldydk.cn/zonghexinwen/2022/0927/367.html



上一篇:第80集团军某旅探索对抗训练新模式 互为对手磨
下一篇:雷达与对抗论文范文网(雷达对抗装备有哪些)

雷达与对抗投稿 | 雷达与对抗编辑部| 雷达与对抗版面费 | 雷达与对抗论文发表 | 雷达与对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雷达与对抗》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